2019-07-11

MTAD I 从争议到不朽:贝聿铭·1917-2019




美国当地媒体报道,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,享年102岁。从争议到不朽,世人见证了贝聿铭的睿智。



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70年,美国成为他的事业起点,项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,但他在《筑梦天下》说:

“对我来说,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。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,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。不是很怪吗?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,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。”



贝聿铭代表作:卢浮宫玻璃金字塔

他被视作“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”,世人尊称他“贝老”。

他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兼具力与美的作品,但不得不提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(Glass Pyramid),今年也是它建成30周年。


贝聿铭作品:美秀美术馆隧道

永垂不朽的杰作
在世人看来,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这一名词无疑是与贝聿铭密切捆绑在一起的。

卢浮宫玻璃金字塔

1981年,新任总统弗朗索瓦·密特朗(Fran.ois Mitterrand)赢得选举后的第一个发布会,就宣布了“大卢浮宫”(Grand Louvre)计划。

一来,卢浮宫因为老化陈旧,必须重新进行翻修;二来,历任总统都希望在任期内给巴黎这座城市留下些代表作。

这才有了蓬皮杜艺术中心,巴黎奥赛美术馆,包括现在的法国总统马克龙,在巴黎圣母院扑灭大火后,就立即宣布重修计划,并且开启一项全球性的设计竞赛。


1989年,摄于蓬皮杜博物馆外

那时的贝聿铭已经60多岁,获得过各种建筑大奖,还登上过《时代》杂志封面。当法国文化部长希望他能参与竞标,贝聿铭耍了个”心机“:要么给我做,要么我放弃,年龄大了,不想竞争。

最后法国总统密特朗拍板,直接委托贝聿铭来操刀整个项目。根据工作人员回顾,贝聿铭接受任务后,就经常一个人走在卢浮宫,用脚丈量土地。

在方案的第一次正式评审会上,贝聿铭遭受了巨大批评,但因为不熟悉法语侥幸逃过“一劫”,但方案“大卢浮宫”计划还是通过了表决。

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。


大卢浮宫计划

方案在媒体上一经公布,就引发轩然大波,贝聿铭惹恼了高傲的法国人。

后来,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:“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,甚至恼羞成怒,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,贝聿铭会毁了巴黎。”

金字塔造型也是其中一点,有人讽刺道“给死人设计的金字塔放在破旧的卢浮宫里,再合适不过了!”

批评者中甚至有米兰·昆德拉、尤涅斯库这样的名流。他们这样评价方案“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”“法国脸上的一道疤”“新卢浮宫的建设计划破坏了我们每天的遛狗路线”。


贝聿铭从业几十年,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。金字塔三角形来源于巴黎城市中的几何规划逻辑,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巨型采光器,能把自然光引入地下,这都是非常必要的。

总统密特朗的决心也不可动摇,他看过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项目,坚信贝聿铭能很好地完成使命,并在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。


1989年,卢浮宫金字塔的开幕仪式上,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(右)与当时的法国总统Francois Mitterrand 握手

玻璃金字塔的”玻璃“就是关键:为了不影响到周围的历史建筑,玻璃必须是通透纯净的白玻璃;又因为多面反复叠加,玻璃色素会更佳明显,可供应商却不愿投入研发经历,只是回复”这不可能“。

讨论无果,贝聿铭几天后不动声色地拿出了一块德国制造几近透明,不含绿色素的飞机舱白玻璃,密特朗总统最终给供应商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完成。

1989年玻璃金字塔竣工,1993年大卢浮宫计划也基本完成了。

1993年11月18日,“前第一夫人”克劳德·蓬皮杜和贝聿铭,在卢浮宫金字塔的内部出席大卢浮宫的落成仪式。

欲戴其冠,必承其重——现在,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了卢浮宫历史的一部分。

卢浮宫有几个主要入口:玻璃金字塔入口,狮子入口,小凯旋门入口,地下车库入口,可一般游客都从金字塔入口进入。

就像曾经对待埃菲尔铁塔、蓬皮杜艺术中心一样,曾经地巴黎人有多恨你,现在就有多爱你。

卢浮宫玻璃金字塔,图源网络

2006年,当年参观卢浮宫的人数已经上升到了830万人。时任卢浮宫馆长亨利·卢瓦雷泰(Henry Loyrette)找到贝聿铭,希望他能设计出一种新方案来解决金字塔下方的人流拥堵问题。


1993年完成的地下部分”倒金字塔“

2007年,贝聿铭再次回到巴黎,对卢浮宫进行实地研究,还提出了一些调整意见。

为了分流,卡鲁塞尔地下广场开设了新的副入口,单个主咨询台变成了23个服务点,纪念品商店和餐厅从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广场搬到了地面室外。

2006年6月22日,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,被摄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拿破仑庭院。

贝聿铭说卢浮宫扩建项目改变了他晚年对建筑的认识。他不再专注于建筑形式,而是关注项目背后的文化,以及如何将文化融入建筑中。

他青睐博物馆建筑,因为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。在这之后他又设计了日本美秀博物馆、苏州博物馆、伊斯兰艺术博物馆。

回顾贝聿铭70年建筑生涯,他从青年走向壮年,然后不断成熟,最终活成了现在的自己。

1965年,贝聿铭被选中设计肯尼迪总统纪念图书馆


1965年,贝聿铭检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试验板


贝聿铭眼中的自我
贝聿铭用玻璃、钢筋、线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。



2017年贝老100岁时,网站Departures发过一篇“别人眼中的贝聿铭”《贝聿铭的第一个一百年》。

100岁的贝聿铭,纽约《纽约》杂志 Bobby Doherty 摄于2017年4月7日

纳撒尼尔·康(Nathaniel Kah,建筑大师路易斯·康 之子)为父亲拍摄的纪录片《我的建筑师》中,曾与贝聿铭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:

康:你的成功率很高?
贝:是的。但可能是因为我更加耐心,因为我是个中国人。假设我说,某个业主不喜欢我的设计,我不会在意。我会换个日子再来,我觉得路就不会这样做。路也许就会一直强势反驳,他如果因此找到业主,那就是因为真的有共鸣,那就会是永远的业主。我想这不是我能做到的。否则,我就会……比他失去的业主更多。

康:我想你的建筑更多样,在成功率方面,你厉害多了。
贝:多,不代表着成功。

康:不是吗?
贝:有三四件代表作,要比五六十栋建筑强多了。要的是质量,不是数量。



当聊起什么才是建筑时,贝聿铭说:

“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。对我而言,建筑就是建筑。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、后现代建筑、解构主义。如果你愿意,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。

但我不相信这些,它们如过眼云烟,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——各个时代的建筑。”

本文图片及资料内容部分来源:设计气象台以及网络